守护青春脊梁,赋能健康未来——江苏省“十四五”规划课题研讨活动在科中棠城举行
秋意深浓,学思盎然。11月20日上午,一场聚焦青少年脊柱健康核心议题的省级规划课题研讨活动,在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棠城分校隆重举行。本次活动围绕《体卫融合视域下初中生脊柱健康追踪调查及运动干预模式研究》 这一主题,汇聚课题组成员与全区初中体育教师,通过课堂展示、专题讲座与课题推进几个环节,立体化、多维度地呈现了“以体育促健康,以科研导教学”的融合创新之路。六合区教师发展中心体育研训员王平全程指导。本次活动,不仅是一次常规的教学研讨,更是江苏省“十四五”规划课题《体卫融合视域下初中生脊柱健康追踪调查及运动干预模式研究》的阶段性成果展示 。
活动的第一环节是三节精心设计的体育展示课。科中棠城的姚席盟老师执教七年级《跨越式跳高——助跑与起跳技术》一课,将“核心稳定”贯穿始终。在传统跳高教学中,教师往往过分强调起跳腿的蹬伸力量,而忽视了躯干姿态的控制。姚席盟老师在课上明确提出了“双重目标”:既要掌握助跑起跳技术,又要通过核心发力强化脊柱支撑。
张弼祥老师作为科中棠城的足球专业教师,他带来的八年级《足球——拉球脚背外拨变向过人》课堂教学紧密围绕“核心控制与腰部扭转防护”展开。足球运动中频繁的急停、变向、转身,对腰椎产生巨大的旋转剪切力。对于核心力量薄弱的初中生而言,往往习惯“以腰代髋”,即通过腰椎的过度扭转来带动下肢,这是导致青少年腰肌劳损甚至腰椎峡部裂的重要诱因。本节课清晰展示了如何利用“腿部与核心协同发力”来完成变向,而非依赖单一的、危险的腰部猛烈扭转。
冶山初中的叶宁老师教学的是《篮球——行进间投篮》,结合脊柱保护进行篮球技能教学,聚焦脊柱压力缓解与姿态规范。初中生常见的错误动作如“直腿落地”、“弯腰低头运球”,会对脊柱造成累积性损伤。叶宁老师的课堂核心在于“缓冲”二字。
三节展示课,三项不同运动,却共同奏响了“关爱脊柱,科学运动”的同一主旋律,这三节课并非传统的“技术传授课”,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“课题实验课”。三位授课教师在不牺牲运动技能教学质量的前提下,巧妙地将脊柱稳定性训练、核心控制、压力缓冲等康复医学理念融入教学环节,实现了“润物细无声”的干预效果。
六高附中旭光路校区的沈淑怡老师基于三份详尽的《课题观察表》,对本次的三节展示课进行了点评。沈老师以《课题观察表》为“尺”,以课堂实况为“镜”,从 “目标落实度”、“内容渗透度”、“方法创新度”、“学生表现度”、“数据收集度”和“整体干预度”六个维度,对三节课进行了深度剖析。她充分肯定了三节课在目标导向上的明确性,以及在教学内容中渗透脊柱健康要素的创新性,在脊柱健康行为干预方面成效明显。
展示课后,龙池初中祁梅老师的专题讲座 《基于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理念的中考体育教学策略探析》将活动推向了一个理论新高地。祁老师深刻解读了新课标“健康第一”的核心理念,并指出,体育教学不应仅是应试技能的“训练场”,更应成为学生终身健康的“奠基者”。她巧妙地在中考体育项目与脊柱健康干预之间搭建桥梁,提出了“以技能促健康,以评价引方向”的教学优化路径,为在场教师打开了如何在升学压力下,坚守教育初心、实现健康赋能的全新思路。
理论的突破离不开实践的支撑与研究的深化。科中棠城副校长、课题主持人杨静,在汇报环节详细介绍了省级规划课题《体卫融合视域下初中生脊柱健康追踪调查及运动干预模式研究》的整体架构与实施路径。杨静指出,本次省课题的立项基于两大背景:一是学校历年体检数据显示,初中生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的同时,脊柱侧弯及姿态不良的检出率也在悄然攀升。二是2025年南京市将脊柱筛查纳入民生实事,这为课题提供了海量的筛查数据支持。针对一线教师科研能力薄弱的问题,杨静分享了课题研究的心得,鼓励一线教师“从教学中来,到教学中去”,善于从日常实践中发现真问题、多用数据说话、总结案例,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比翼齐飞。
活动最后,六合区教师发展中心体育研训员王平对本次研讨作了全面总结。他高度评价了此次活动的前瞻性与实效性,认为这不仅是课题研究的阶段性展示,更是一次全区体育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升级。他号召全体同仁,以此次研讨为新的起点,将脊柱健康的种子深植于每一节体育课堂,让“体卫融合”从政策走向实践,从理念走向行动,在这场关于“直立”的教育变革中,每一位体育教师的努力,都将化作学生人生长跑中最坚实的支撑,共同为青少年的挺拔身姿与健康未来保驾护航,
本次研讨圆满完成,课题研究继续深入。它标志着六合区体育教学在“体卫融合”的发展过程中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,一幅以科研为引领、以课堂为阵地、以学生健康为核心的崭新体育教育画卷,正在这里从容展开。




